2025年被业界誉为“脑机接口元年”,中国脑机接口产业正迎来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重要跨越。在这场科技浪潮中,我校89级机电系机制专业校友杨帮华教授与89级机电系机制专业校友张永怀博士伉俪创立的上海韶脑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推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落地医疗康复的先行者。

杨帮华于1989年至1996年分别毕业于我校机械制造(机制)专业、纺织机械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利时Hasselt大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宝山区领军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军队科技委项目1项等多项重要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部。2024年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首张脑机接口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

现任上海申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怀校友是杨帮华校友的丈夫、同班同学及创业伙伴,于1989年至1993年就读于我校机电系,攻读机械制造(机制)专业,获学士学位。此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智能红外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与产业化,拥有相关授权专利18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成功开发出30多种红外气体分析产品,为我国环境安全检测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任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协会理事。
1989年,杨帮华考入我校,她扎实学习机械设计与机电控制,这段经历成为她日后攻克脑机接口技术难题的“技术基石”。
硕士毕业后,杨帮华留校任教,但她对前沿科技的探索从未止步。2003年,她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仍是鲜为人知的“冷门”领域,但她敏锐捕捉到这项技术在民生健康领域的潜在价值,于是毅然选择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向。这一选择,让她开启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冷板凳”生涯。
张永怀博士毕业后曾任职于美国上市公司及国内首家传感器上市公司,三次创业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2021年3月,怀着“科技服务民生”的初心,形成了“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黄金组合。
公司成立后,团队分工明确,杨帮华专注于技术研发核心环节,带领60余人的硕博团队攻克“运动想象编码范式”和“自适应迁移脑电识别算法”;张永怀则全力推进产品落地与市场转化,二人各司其职、协同发力。
北天坛医院开展的296例临床试验证实,采用该设备的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较传统康复组提升34%,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设备已进驻全国20余家医院,累计服务超3000名患者,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临床应用中更实现患者康复周期缩短40%的显著成效。
面对医保体系尚未覆盖的现状,公司创新推出“先投放后销售”模式,并试点“康复效果保险”等多元支付方案。同时,通过构建BCI脑机康复云平台,将优质康复资源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已在长三角地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试点,推动技术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患者群体。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领军者,杨帮华与张永怀伉俪校友用二十二年坚守诠释了“一生专注一事”的工匠精神。他们的成就,不仅源于个人奋斗,更得益于扎实功底与工程思维。他们的故事,正是我校“厚德弘毅、博学笃行”校训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新一代工程大学学子在科技强国道路上勇毅前行。(撰稿:孟祥福 审核:郭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