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c@xpu.edu.cn

校友工作

校友风采

榜样校友19:中国智慧 云谷出岫——天安骏业集团总裁杨毅专访

发布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

 

我们一直想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为未来留下一个可以交代过去的作品。

杨毅口中的这个作品,是一个智能化的庞然大物。

2014年,深圳天安云谷的横空出世,为中国产业地产迈入世界级阵营做出了示范,地产成了“互联网+”的全通导体。

杨毅,西安工程大学1993级环境工程专业校友,深圳天安骏业集团总裁。

他和他的团队摸索着,建成了国内首个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规划,创造出“企业与人才关联、共享”的产城社区和智慧园区——天安云谷。主导开启了产业园区4.0开发模式,将原本低端落后的旧工业园,打造成国际化产城社区和都市创新创业体验高地。

腾笼换鸟  云谷鸣音

在天安云谷,你看到的远胜于你听到的。云谷的角角落落,都彰显着由“互联网+”思维衍生出的智慧、智能、绿色、协同、共享。

例如其能源管理系统。华为入驻园区后,楼体基本24小时运作,晚上也灯火通明,但是园区通过门禁数据和停车场出库数据,发现在两个明显的人流高峰(晚9点和12点),用电量变化却并不明显。于是,园区给华为行政部提出节能建议报告,建议让内部巡更系统在9点到12点进行大楼巡视,关灯、关空调或者调暗灯光,仅此一项,一个月为华为节能100万元。

这样的智能神器,在云谷随处可见,而且互联互通——自控系统,能够自动监控照明电表和空调电表走速的匹配性,提醒业主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将忘记关掉的空调断电;一站式智慧政务系统,实现办事“足不出园”;智慧采购配送系统,30分钟内满足小型办公用品的需求;人才关爱服务体系,打造了社区候机楼、儿童托管中心、综合医疗服务中心、托老所、绿色交通系统、共享出行系统、公共冲凉房、公共更衣室等;公共会议室,可以按照会议规模随时调整大小,园区企业10人以上会议无需自建会议室;云谷的公共图书馆,每天人流如织,是深圳社区级图书馆中活跃度最高的……

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以人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体现柔性与温度,体现共享与协作。

2010年,云谷所在的区域还是低端落后的旧工业区,随处可见小厂房和握手楼,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区位,能“腾笼换鸟”出中国最具科技含量和创业机会的产城社区。

云谷完成的是一个全息化的大系统创新。

“如果仅仅是做地产,很多决策的维度就会相对进入快速回笼资金、‘去化’等相对短期的目标,但如果从城市的角度去做,决策的维度就会放得更长一点,更基础性一点。”

决策的多维和长远,不是突发奇想的一鸣惊人,而是应运而生的余音绕梁。这种底气和勇气,来源于现代化创新体系和产业结构的新要求,来源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机遇,来源于建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新挑战,来源于深圳这个改革前沿城市的体量和魄力,也来源于天安云谷系统创新团队的远见和力行。

外表的时尚和科技感,其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的创新理念。如何让科技园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高科技的载体,开启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需要建立一整套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体系中包含科技、产业、金融、管理、商务模式等多方位、全息化的一系列创新。

杨毅带领着他的团队,从完全的互联网门外汉,凭借执着认知、不懈精进,在世界级创新前沿阵地的深圳,通过互联网+,创新出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地产媒介,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与运营,让云谷成为未来科技产业的发酵地。天安云谷也被推向产业地产最前沿,得到了政府、同行的赞誉,甚至赢得了很多业界专家、领袖级企业的认可。

中国城市的发育,在过去“摊大饼”的模式下有很多缺憾,工作与生活的撕裂,让城市病蔓延,人们感受不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治疗城市病,必须创新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结构,重建平衡感。“城市是创新的摇篮,是人类真正的理想栖息地,也是企业与人的最大的供给侧。城市的环境与功能,对于企业与人才的发展很重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情形。城市的密度提升了创新的可能,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功能组合——产城社区,成为全息化城市功能的节点,令人可以更好地居住与生活,赋予人灵感、机遇,会蕴含更大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种愿景的推动下,一个系统创新开始了。从半自发、半自觉的摸索,到完善模式、理出标准、输出经验,天安云谷的商业模式,正在向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海尔云谷、青岛院士港等几十个园区输出平台与服务,成为行业标杆。

不怕不悔  向心而行

地产人素有拼命三郎称号,毕业后进入房地产企业工作,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创造出了世界级智慧园区,将年产值3亿元的旧工业区,变换出一个可以创造2000亿元年产值、贡献200亿元年税收,引进近3000家企业、8万创新人才,培育50家上市企业的产城社区,杨毅更是一直处在超高强度、超快节奏、超费脑力的工作环境里,行动中的激情、心态上的淡定,思维上的开阔、细节中的坚守,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平衡感。

幸福并不依赖于物质,而依赖于心中的爱与感恩之情。凡宝贵的东西都不需要花钱。杨毅特别将这句和大学老师聊天的记录保存下来。

大学里,杨毅是班长,是纺化系的学生会主席,他的课余时间大多用在学生会工作中,当时纺化系的志愿者服务队是西安高校里最早的一批。金花校区西门纺织女神两侧的橱窗海报,曾有一年由他承包绘制。他是同学们眼中的思想家和行动派。

“在大学的时候,锋芒毕露,不太懂得谦虚谨慎,我常和同学讨论是适应社会还是改变社会的问题,当时自己内心更倾向于改造世界。现在,我知道了人力的有限,知道时代、环境、机会的力量更大,会更加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自己要做的,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话,并尽最大努力做一些应该去做的事,运气好的话,就尽可能做得出色一些。”

大三的时候,杨毅已经明确了对营销和管理的兴趣,决定不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趣味不和就放弃原专业。为了体验怎样做科研,他主动请缨进入耿信鹏老师的科研小组,承担了一个子课题的研究。课题能力的急速提升,让他受益颇多,“我不再害怕接受工作挑战,并且学会要主动开创一些新的工作。”

1997年大学毕业时,一心想进政府或国企施展的杨毅未能如愿,进入深圳一家半国有的房地产企业做营销策划工作。由于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他在一个本科自考班里,学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财务管理、初级会计学等课程,同时常去同行的项目学习,逐步树立专业性。

后来,以项目经理为目标,杨毅进入两三年的强学习、强积累期。他每个星期阅读八九份财经类、地产专业类报纸,每个月阅读十几本杂志与专业期刊,每年阅读十几本学术书籍,涵盖规划设计、营销类、管理类及产业财经类,基本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在北大光华读EMBA期间,杨毅建立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资源体系。在北大,他作为“国学小组”的执行组长,组织大家重学《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每天不经意的文章细读,不为引经据典,不为道德批判,不为附庸风雅,思考和收获反多。

想问题不囿于点面,办事情不浮光掠影,深思笃行,换来了面对系统创新挑战时的从容与自信。

迅速的晋升,对杨毅来说,是个人经历的副产品。他是公司里的“不管部长”,没人愿意做的事,他主动关注、参与、解决。“我更看中经历,看重自己能做什么。在深圳,我一直有一种危机感,优秀的人太多了,不优秀就会被淘汰,而不是差不多就可以。我不怕面对挑战,大学的时候,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最先别怕,最后别悔”。

杨毅是北大光华戈壁第七届挑战赛的队员。行走中戈壁上的骆驼刺,让戈壁穿越变得异常艰难。“走过那里的一个感受,就是要换一种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所有的难题都是我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经过戈壁的锤炼,面对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杨毅举重若轻。“最幸福的,正是每天都有挑战,时常有战胜挑战的小成就感。”

快乐是一种起点能力,肯学习、肯参与、能付出,就会感觉快乐;而幸福是一种终点能力,懂妥协、懂平衡、会感恩,就会收获幸福。而从快乐到幸福的旅程就是我们的人生。”杨毅在天安骏业成立三周年时写下随笔。

 

接待了一批批前往云谷考察、取经的各界领导、专家、同行及媒体,杨毅一遍遍地给大家讲述天安云谷的故事。但是透过天安云谷,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的故事。没有开放、多维、智慧的时代,没有具有思考力、超越力、创新力、行动力、协同力、平衡力、幸福力的一群人,就不会有天安云谷带给我们的震撼。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工程大学校友网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