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c@xpu.edu.cn

校友工作

校友风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山东如意科技时尚集团执行总裁丁彩玲专访

发布时间:2018-10-03 浏览次数:[]



自从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山东如意,丁彩玲与如意一直同成长、共辉煌。作为企业的首席技术官,她和这家处于竞争力首位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互相守望、互相促进,共同见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挺立世界的科技创新之路。

目前,如意是全球最大的智慧+互联网纺织企业,在纺织制造业这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如意发展的基底,就是坚持科技创新。

中国创造 亮相世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如意集团时指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

沿着“一带一路”,如意把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智慧制造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在山东总部,投资7亿元建立7万平米的全球科技研发中心,这是目前全球纺织服装领域最先进、最领先的研发中心。如意整合全球资源,投资36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最现代化、智能化与互联网化相结合的现代纺织工业园12个。

人们都很羡慕,在科技创新方面,如意旗下拥有18个国家的研发人员,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达到销售额的5%,现在研发经费每年不会低于3亿元人民币,这在纺织企业里可是大手笔。但是,大手笔、大投入的同时,更是大压力和大责任。过去的20余年,丁彩玲就是在这样的“看重”和“责任”中,推动如意乃至更大范围的行业科技创新进程。

2009年,当如意代表中国纺织面料企业,带着“如意纺”这种新型纺纱技术参加法国PV展(法国第一视觉面料博览会)时,中国纺织行业在国际纺织舞台上,展示出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姿态。

这个印象分,是靠着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打造出来的。对“如意纺”,丁彩玲再熟悉不过了。

2002年,武汉科技学院(现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一个大胆的科研设想引起了如意集团掌门人邱亚夫的认同,企业决定支持这项科研创新。以丁彩玲为技术总监的企业研发团队与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开启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研发工程。

“嵌入纺”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一道工序,而是一个系统集成创新的过程,属于颠覆性的纺织技术革命,结构、工艺、设备等要升级改造,生产线的工作流程、工人操作习惯等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改变,对企业而言是一次涅磐。

董事长邱亚夫首先经受住了考验。这项技术在研发中耗费的时间和资金巨大,面临的风险同样惊人。但邱亚夫毫不犹豫,给予团队充分的信任和保障,直至7年后工程取得胜利。

“在科技创新方面,邱总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对科技创新,他在认知上有高度,行动上有包容,他在各种创新会议上给技术团队支持,允许我们失败,打消我们的顾虑。他总说,也许不会百分之百成功,但他会全力支持。”丁彩玲说。

企业不仅为研发团队提供了信心和试错机制,也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全产业链平台和资金。事无巨细的研发工作,交到研发人员手上。

“这项技术是完全原理上的突破,整个研究过程经历了很多挫折。”丁彩玲说。比如,反映在纺织工序上,在前道和后道整个加工流程中,有几十道关键点都需要突破,甚至连操作的手法,都需要革新。

原理上可行,但是过程的推进非常困难,其间多次因试验不成功,开发团队陷入绝望的境地。纱线断头率高,是困扰技术转化的瓶颈之一。技术人员要在一台机器上反复试验,做调整转速、改装设备、分析参数等各种工作。一台机器一天要消耗纱线70多公斤。仅攻克此项瓶颈,就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想过放弃”。丁彩玲说,最难过的不是艰辛,是内心的煎熬。“企业给我们的创新环境这么好,但是作为技术人员,不给企业带来效益,就是失败。”

2009年,经过7年“长征”6000多万元科研经费的投入,“如意纺”面世,轰动了纺织界。

“涅磐有阵痛,却十分值得。”如意从此摆脱了价格战,生产的面料和服装60%出口海外,在国际上十分抢手,且价格说一不二。

中国创造 独步天下

经过持续创新,如意集团已升级到第三代技术,“如意纺”拓展至棉纺、麻纺等领域,并通过对毛、棉、麻、化纤等各种纤维的任意组合,创造出多元化、多组分、多功能的系列产品。

例如:高抗皱性面料,无论怎样搓揉挤压,用这种面料做成的服装,可始终保持笔挺;厚厚的羽绒服可化成单片薄衣,保暖性能不减反增;一克重的羊毛可拉细拉长到500米,打破了意大利人保持多年的世界纪录,使羊毛也能做成轻薄透气的衬衫。除此之外,如意集团积极主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出具有复合功能、吸湿快干、亲水亲肤、防紫外线、防香烟气味等功能性的新产品并推向市场,得到了客户的青睐。

“如意纺”的核心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不仅实现了毛纺500公支、棉纺500英支的超高支纺纱,而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为纱线、面料的创新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体现了集成创新的效果,可以带动装备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得益于这项技术,目前如意集团已经成为了全球12家顶级奢侈品品牌的面料供应商,同时而来的是丰厚的回报。用一般技术纺织出来的面料,卖20美元/米,用“如意纺”纺织出来的面料,卖200美元/米。

丁彩玲介绍:目前,用“如意纺”技术生产高端产品,主要用于毛纺和棉纺领域,“皇家如意”等品牌都运用了“如意纺”技术。中国毛纺平均出口价格为十几美元,在同行中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但通过“如意纺”技术生产的产品出口价格可达到1000多元,附加值非常高。尤其是如意以纯羊绒为原料,通过“如意纺”技术生产,最终产品价格高达1万多元。

2011年,如意集团以“如意纺”技术为依托,创立了高端品牌“皇家如意”。主打羊绒围巾,国际售价1.6万多元。

丁彩玲介绍:围巾的原料来自青藏高原阿里地区的小山羊羊绒,产量十分有限。由于该羊绒纤维细,平均不到14微米,且纤维短、材质滑,此前只能纺织羊绒衫、大衣等厚重的面料。而“如意纺”技术,还原了这种珍贵原料纤毫、柔滑的魅力。

“皇家如意”一改中国企业“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由如意集团原创,意大利、德国企业制造,使中国服装品牌步入了世界最高殿堂。

如意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世界上最细的纱线、最高端的纺织技术,在中国。

中国创造 重在合作

如同“如意纺”一样,多少年来,如意许多重要的科技创新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如意曾获得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都离不开产学研合作。

“这么多年不同的产学研合作,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企业面对的是市场化的、快速反应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学校、科研院所的关注点和擅长之处有本质区别, 不可能替代他们做研究,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合作,协同创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共同解决难题。”

有一本书是经常在丁彩玲手边的,就是姚穆教授的《纺织材料学》。遇到特别不好解决的问题,她就会重翻旧书。虽然做了一些前沿领域、突破传统原理的研究,但是研究越深入,基础理论对创新的作用越大。丁彩玲认为,创新基于基础理论研究,先要把基础理论中的模型、原理、性能研究透彻,找出障碍和问题点,从系统理论上思考,一步一步不断摸索,才可能找到突破点。

1988年,丁彩玲入读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服装系纺织品设计专业,1992年毕业时进入山东如意,花了三年时间在车间工作,了解各类工序,1995年转入技术部门工作。2016年获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如意科技时尚集团执行总裁。她主持的“极细羊毛超薄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以及与东华大学合作完成的“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的溶胶凝胶整理技术”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她参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几年,如意还在数码印花方面取得了突破。采用新型的生产模式,只需要纺一种白色的纱线,直接通过数码印染,可以生产任意长度,随意更换品种,让十几种颜色同时在一块面料上呈现。8年前,面对全新的数码印花设备,曾经攻克“如意纺”技术的国内顶尖团队也颇感吃力。印上去的颜色,漂亮的花型图案,一整理就变得一片模糊,一系列技术难点困扰着整个团队。通过对喷头高度、打印精细度、面料的渗透性、用墨量的工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现在仅一块面料就拥有11项国家专利。这种颠覆性的生产模式,让如意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小批量、多品种和快速反应。

在“如意纺”的联合攻关中,西安工程大学以姚穆院士和孙润军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参与其中,每当遇到难以逾越的难关时,姚穆院士会用几十年研究积累的心得鼓励丁彩玲: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技术从原理上是可行的,但因为它是全新的原理上的突破,肯定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关,坚持攻破一道道技术难点和障碍,就会成功。

记得在一次短纤维的处理问题上,丁彩玲和姚穆院士共同到车间机台上观测,寻找突破口,当她还在机器表面测察时,当时年近八旬的姚老师已经匍匐着身子钻到机器底部查看了,姚穆的工作姿态深深打动和影响了丁彩玲。虽然大学期间不是姚穆的学生,但是工作后的频繁接触,让丁彩玲也把自己视为姚老师的弟子。和大学里的顶尖学者一起科技攻关,丁彩玲身上也有科研人员的气质:踏实、严谨、质朴。在协同创新中,以首席技术官丁彩玲为代表的山东如意,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让中国创造在世界的舞台上,实现华丽转身。(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卢梦琪  党委宣传部  张琪)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工程大学校友网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710048]